销售经理孔经理全国热线:400-050-3910时间:2025-04-08 16:56浏览次数: |
钢铁工业:环境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据特殊地位,其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然而,钢铁工业同时也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其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能耗的十分之一,且面临产能过剩、成本压力增大、市场供求矛盾加剧等问题,导致钢材价格持续下行,行业盈利水平偏低。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钢铁行业如何应对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业内关注的焦点。
一、钢铁企业主要工序污染物排放分析
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涉及矿山采选、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多个工序,这些工序在消耗大量矿石、燃料和其他辅助原料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烟(粉)尘、SO?、NOx等气态污染物以及废渣、废水。具体而言:
- 焦化:炼焦过程中产生大量碳氢化合物、硫化物、氰化物、氨、粉尘等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焦炉的两侧炉门及各种盖子、阀体在装煤、出焦过程中的跑气。
- 烧结:烧结工序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烧结和抽风箱排出的废烟气以及烧结矿破碎、筛分时产生的粉尘,其中含有烟(粉)尘、SO?及NOx等污染物,且在整个钢铁厂中占有重要比例。
- 炼铁:高炉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
- 炼钢: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均产生大量烟气和粉尘,其中转炉炼钢每炼1吨钢约产生60立方米烟气,含16-30公斤粉尘。
- 轧钢:轧钢过程排放的烟粉尘较少,但排放酸雾较多,如硫酸、盐酸、硝酸、氢氟酸等。
二、钢铁行业环保工作开展方式
针对钢铁行业的环境问题,政府采取了直接限产和提标改造两种主要措施:
- 直接限产:通过短期内的限产措施迅速减少污染排放,是污染防治前期工作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政府多次出台政策,要求钢铁企业在特定时段(如采暖季)按照规定比例限产,并建立健全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
- 提标改造:提高排放标准,改造环保设备,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排放问题。近年来,环保部多次发布公告,要求钢铁等行业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并推动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三、超低排放政策下钢铁行业应对措施
在超低排放政策下,钢铁行业需采取以下措施应对环境挑战:
-
实施总量控制,严格环评审批
- 加强规划环评:对钢铁行业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区域环境容量等因素,确定环保要求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 严格环评审批:在规划环评未批准前,不再受理审批单个新建、扩建钢铁项目。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任务的企业和区域,不受理建设项目环评。
- 建立排污许可制度:以排污许可为核心,建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融合试点,实现环境管理精细化。
-
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研发推广新工艺技术
- 加强技术研发:企业应加大对先进技术的研发力度,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快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促进技术交流:各企业间应加强关于环保新技术的沟通与交流,共同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新节能减排技术。
- 重视源头控制:从工艺入手,重视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烧结烟气循环技术等。
-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视二次能源回收利用
- 实施环保税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增强企业自主减少污染物排放、采用清洁生产和工艺的积极性。
- 加强政策监督:国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确保钢铁企业严格规范自身的生产与发展过程。
- 推广“三干”及“三利用”技术:积极推广和应用“三干”(干熄焦、干法除尘、干法脱硫)及“三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废渣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使用率和回收率,降低污染物排放。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环境挑战,钢铁行业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环保工作,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通过实施总量控制、严格环评审批、加大科研投入、推广新工艺技术以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措施,钢铁行业将能够应对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